xh1993的德语个人空间

大家好,这是xh1993的德语个人空间,欢迎大家常来~!

博主:xh1993

文章总数:3篇

共有2316人访问过他/她的空间

德国城市介绍

2016-07-13 19:08:46
法兰克福 在德国的很多城市是很难见到高楼大厦的,但法兰克福是个例外,人们称它为德国的曼哈顿。法兰克福几乎所有的旅游宣传画都是以一片摩天大厦作为背景,金融帝国已经成了这个城市的商标。   支撑这个金融帝国的是全世界420家金融机构。德国中央银行、股票交易所、德国及欧洲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均设于此,其中包括欧元的诞生地欧洲央行。这些象征着财富和实力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直耸入云,像巨人一样密密麻麻地占据法兰克福的黄金地段,为这个城市创造着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9%的业绩。人走在底下,是不会想到巨人们在上面都做些什么。        法兰克福会展业相当发达,每年要举办约43个各行业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吸引着全世界的商人云集于此,也为自己打造着国际大都会的形象。这里每年著名的国际汽车展、书籍展销会、春秋季消费者展三大支柱展览会可以让这个65万人口的城市在展会期间急剧膨胀至上百万。建于1989年高达265.5米的博览会大厦曾经是法兰克福人的骄傲,因为它是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物,如今这个数字虽然已被299米高的商业银行刷新,但它仍代表着展览在这个具有800年博览会历史的城市的地位。   法兰克福是德国通向世界的门户,因为它幸运地位于德国和欧洲的中心,因此,也是欧洲的第二大航空港。法兰克福机场每年的客运量高达1500万人次。每天世界上180多家航空公司的1200架次的飞机起降于此,往返于全世界的192个城市。60公里长的高效的行李分拣系统只需35分钟就能从一架飞机转运至另一架飞机上,有力地保证了45分钟的转机时间。不久前该机场被欧洲航协评为欧洲最准时的机场。法兰克福机场的停机坪上停放最多的飞机当然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这个德国航空业的巨无霸目前每日一班飞往北京和上海,每周10班飞往香港,成为首家提供高频隆两班服务并覆盖中国三大门户城市的欧洲航空公司。 沙尔克 当“黑金”逐渐失去光泽时,这座灰色的城市变绿了。不过重要的总是那支蓝军。 总是要去沙尔克 尽管人们不完全知道盖尔森基兴地处何方,但这个老矿城的一个城区全德国都知道:沙尔克。“不管我变成铁锈还是白垩,我都要去沙尔克。” - 这是一首老流行歌曲,至今仍在盖尔森基兴传唱。当采矿业不再能标志这座城市的生活和身份时,足球对于人们的共同情感来说变得更为重要。沙尔克不是足球协会,而是一种生活观念。1904年,当踢球人的传奇开始流传时,沙尔克还只是盖尔森基兴的一个郊区。很长时间足球队主要是由矿工组成。建队最初时期算得上最有名的球员名叫恩斯特?库左拉。他当了25年沙尔克球队队长。关于他有许多轶事传说,其中讲到面临重要比赛时,他的“伙计”们 - 就是下矿井的工友们 - 动手帮他一起完成采煤定额,千叮咛万嘱咐要他精神饱满把球踢好。 30和40年代是沙尔克人的辉煌时期,那时他们连续6次获得德国冠军。而即便在成就不尽人意的时候,球迷们仍对球队忠贞不渝。2001年为“王牌蓝军”修建了第3座足球场:这样在“好运足球场”和“花园体育场”之后2001年又出现了一座新的“沙尔克足球场”。这座新体育场堪称现代当中之最现代者。这座球场装有活动草坪和巨型伸缩顶棚,可容纳62000观众。如果不举行球赛,还可举办拳击或摇滚音乐会。 千火之城 1840年进行试钻探第一次找到煤炭时,盖尔森基兴还是一个只有600居民的村落。50 年之后就超过了138 000人。“黑金”的发现使这座城市爆炸性地成长。人们从各地,特别是从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农村地区纷纷来到这里。在矿业的兴盛时期有60个煤矿投入生产。为数众多的高炉、炼焦炉和钢铁厂给盖尔森基兴带来一个别名“千火之城”。为了招雇劳动力,各公司给工人建造带有很大花园的自己的住房。矿工们工余在园子里种菜和养羊。那些大量成排的矿工住房今天只保留下来几幢,作为昔日工业结构的纪念碑。 千阳之城 60 年代地方工业一落千丈。由于廉价煤炭的进口和环保能源的采用本地煤炭赢利越来越少,大量煤井开始关闭。成千的人失去了工作岗位,而城市人口从345 000萎缩到280 000人。随着旧时工业的衰亡这座城市也摈弃了许多肮脏的形象。在此期间结构变化甚为顺利。现在“千阳”将代替“千火”而照耀全城。这里指的是太阳能,盖尔森基兴在这一部门是遥遥领先的。在紧靠中心火车站附近的俞肯多夫出现了一个科学园,不少公司已经迁入。科技中心连同300米长闪光熠熠的玻璃瀑布阶梯是新时代的象征。这座未来主义的大楼于1995年获得德国建筑师大奖。就连禽鸟也乐在其中,成群的鸭、鸽嬉戏于技术中心周围的小池中和绿地上。 汉堡 这座-傍着水域的绿色城市,是德国最美丽的城市!每一个初次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因它高雅的气氛和海滨城市的魅力而激动。无论是易北河(Elbe)还是阿尔斯特湖(Alster);无论是米歇尔教堂(Michel) 还是音乐会,或者是市政厅(Rathaus)、圣-保利红灯区(Reeperbahn/St.Pauli)--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经历、都会有令人惊羡的东西。 这座德国第二大城市,有180万居民。汉堡为其客人们提供了无与伦比丰盈的艺术与文化。世界级的音乐,奢华、舒适的剧院,种类繁多的旅店,出色的餐馆,丰富多彩的购物环境,充满刺激的夜生活和1200年悠久历史遗留下的大量历史古迹。 汉堡是一个年轻、现代,令人喜爱的城市,也是对全世界开放的城市。无论在水域、陆地还是在空中,对于它的游客来说,都是到了一个舒适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机场就在城市附近,如果乘坐城间快车(IC/ICE)在市区有五个站,有四条高速公路与城区相连。汉堡市与其它重要城市的交通联系非常方便。而且,在汉堡港(Hamburger Hafen),也就是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停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 汉堡是一个舞台文化艺术的堡垒,在音乐厅和俱乐部里国际上的各种流派都到这里汇合。艺术之旅(Kunstmeile),大量的博物馆和画廊把汉堡变成了纯粹的艺术享受。 凯泽斯劳滕 高科技的地方 人们往往看不出凯泽斯劳滕是一个大城市。但这是事实,凯泽斯劳滕有十万人口。在德国,拥有十万人口的城市才能进入大城市的行列。三十多年前,法耳茨地区进行行政区域改革时,凯泽斯劳滕周围的一些小地方并入了凯泽斯劳滕市,而“原来的”凯泽斯劳滕仍然保持着小城市的面貌:一目了然,具有家庭情调,同时又有一丝省城的特色。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凯泽斯劳滕与世界失去了联系。凯泽斯劳滕是一个高科技的立足点,这里有面向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大学,大学在市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学村,它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学和高等专业学校的良好声誉以及在这里立足的一系列著名的科研机构吸引了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也前来这里安家落户。 美国大兵和震天响的飞机 科技行业的兴起是随着凯泽斯劳滕城市生活发生重大变化而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泽斯劳滕成了美国驻军所在地,成了“法耳茨地区的堡垒”。1989年冷战结束后,军队数量日益减少,现在军人人数只有原有人数的一半,这样凯泽斯劳滕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也就随之消失了。美国在欧洲最大的空军基地拉姆斯泰因机场决定进行扩建,凯泽斯劳滕人对此喜忧参半。留在凯泽斯劳滕地区的四万名美国人将不再减少,但凯泽斯劳滕人就得必须忍受喷气机和运输机带来的噪音。 巴巴罗撒留下的痕迹 内城带有战后重建的特色。城市最显著的标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84米高的市政厅大楼。只有少数几个老建筑还能使人回忆起前几个世纪的历史。然而凯泽斯劳滕却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城市。1160年,皇帝腓特列一世,又称巴巴罗撒,在这里建了一座行宫。据中世纪文献说,这座行宫的华丽程度在整个帝国首屈一指。今天,巴巴罗撒的这座行宫只剩下几个细方石和紧急通道。1571年建成的文艺复兴风格的伯爵宫殿也不复存在,人们只能看到废墟。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为争夺法耳次地区遗产而发生的冲突使凯泽斯劳滕的建筑荡然无存。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凯泽斯劳滕才得以休养生息,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又过了一百年以后,随着纺纱厂和缝纫机厂等工业企业的建立,凯泽斯劳滕发展成了法耳茨地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中,凯泽斯劳滕只有少数建筑物幸免于难。其中有普法耳次美术馆和水果大厅,水果大厅当时是一个转运水果和蔬菜的场所,今天这里成了举办音乐会和其它节庆活动的所在地。 有关梭子鱼的故事 凯泽斯劳滕这个城市名字由两个词组成,凯泽斯是“皇帝”的意思,源自巴巴罗撒皇帝,劳滕是流经凯泽斯劳滕的一条河的名称。遗憾的是,皇帝和劳滕河在这座城市都无处可见了,河流早已干涸,上面盖起了房子。凯泽斯劳滕的市徽上的一条梭子鱼看起来有些稀奇古怪,它来自一个传说:据说十五世纪时有人从劳滕河的一个最大的河叉中钓起了一条梭子鱼,这条鱼的脖子上套着巴巴罗撒的一个金属环。梭子鱼竟然开口说话,说它是三百年前由皇帝亲手放生的,真是一条富有幻想力的鱼! 画鱼比赛 1276年凯泽斯劳滕被授予独立城市地位。2001年,凯泽斯劳滕举行庆祝活动,庆祝凯泽斯劳滕获得城市权725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心是画鱼。中小学、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都可以参加,画一条自己想象中的鱼。参赛的作品共有二百幅,有各种不同的鱼,有以酒吧女郎为形象的西鲱鱼,莫扎特头型的鲤鱼,长虹般的沙丁鱼和跨越云层的鳟鱼,一条长着苔藓的大西洋鲱鱼,一条长着翅膀的梭子鱼,等等。 凯泽斯劳滕的市民喜爱这些古怪奇特的鱼,他们认为,勇气和幻想是实现未来理想的最佳资 科隆 科隆---撼人心动的科隆大教堂 提起科隆,多数人就会条件反射到科隆大教堂。所以科隆大教堂成了这个城市的标记。   初见科隆大教堂,我立刻被突兀在眼前的这个石笋般林立的哥特式建筑所震慑。我久久地仰望着这个157米高的人类杰作,无法相信垂直在我面前的庞物居然累叠着这么多高耸的尖塔,每一个纤细的"石笋"又被覆盖上那么多优美的线条和绚丽的吊顶,华丽繁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棒了,真是太棒了",当时我只会这样啧啧称叹。我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个天工之作摄下来,然而绕了一周也无法让它全部装进我的镜头。据说,照科隆大教堂只有到他的侧身的一个地方才能将他收全,除非专业摄影,否则他总会冲破你的镜头取景框。    科隆大教堂的前面有一个广场,这块露天场地上风力很大,每天除了来来往往的游人过客,就是固定"上班"的街头艺人,他们简直成了广场一景。当我第一眼看到他们时,还以为他们是放在广场上的雕像。他们通常摆好一种姿势后就纹丝不动了,直到有游客上来放几个硬币,他们才"复活"过来,然后作出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以示谢意,让掏钱的人觉得特幸福,让旁观的人看了也想掏腰包,真叫一绝。有一个艺人,骑士扮相,拿着剑,几分钟过去后,四周已经围了一圈游客,他依然伫立在风中,毫不动摇。我在一旁有点斗气似地要看看他能撑多久,结果总是隔不长时间就会有人欣然上去送钱,让我的想法屡屡没能得逞。走进科隆大教堂,我仿佛走进了一座圣殿。高高的天穹仿佛接通了天堂,阳光透过色彩绚丽的花玻璃撒下来,人在下面是那么渺小,有种升向天界的感觉,如果世上真有上帝,或许只有此时我才会相信。 科隆大教堂真是一件撼世之作,从1248年破土动工,建筑时间跨越了近5个世纪,于1880年正式落成,曾因经费不足经历过长达近600年的停工期,险些夭折。二战时,又幸免于炮火硝烟,孤零零地伫立在一片废墟之上。有人说,这是神灵在保护着。       走出科隆大教堂,无论你身处在这个城市哪个地方,触目可及的总是那高高的双塔,逃不掉的。科隆大教堂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坐标了。